中恒国信集团参与解决了Feedthrough这一“卡脖子”技术,获工信部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集团新闻2021年08月06日

近日,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给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髙等研究院、江苏安德信超导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质子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德信微波设备有限公司、长安大学、中恒国信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七家单位颁发了“高性能Feedthrough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这意味着由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南京质子源孙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髙等研究院、安德信科技等七家单位联合,经过八年科技攻关,终于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高性能Feedthrough这一“卡脖子”技术。

2021年5月2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X101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由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髙等研究院、江苏安德信超导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质子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德信微波设备有限公司、长安大学、中恒国信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高性能Feedthrough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

主持此次评价会议的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了该领域的11位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夏佳文院士担任主任,兰州大学吴王锁教授担任副主任。其他成员分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章林文副总工程师,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曹建社研究员,北京大学的陆元荣教授,清华大学的邢庆子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孙葆根教授,东南大学的张晓兵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陆道纲教授,东南大学、江苏省真空学会的孙立涛教授,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的李拂晓总工程师。

评价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和项目完成单位的技术总结报告,审查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该项目通过优化电磁场传输匹配与结构设计,研发的Feedthrough实现了真空与大气之间进行电磁信号的低插损传输。SMA型、N型和HL29型的Feedthrough工作频率带宽上限分别达到17GHz、13GHz和4.2GHz;突破了小尺寸陶瓷与金属焊接、高低温下陶瓷与金属热胀冷缩相匹配等技术,研发的Feedthrough真空漏气率低于5×10-13Pa·m3/s;工作温度最低到-271℃,最高到600℃。经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Feedthrough的产品标准,经多家用户报告反馈,效果良好。项目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带宽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评委会主任夏佳文院士认为:该成果形成的产品完全可以替代国外产品;国内研发的成功,将形成国外产品的降价趋势;可以满足国家航天、军工等方面的一些需求。

评委会副主任吴王锁表示:该成果解决了“卡脖子”技术,创新性强,可靠性,经济性可持续性高;产品技术成熟度高,可产业化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曹建设研究员认为:该成果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尤其在工作带宽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插损、漏率、工作温度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参加该成果鉴定会的还有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南京市科技局与南京新港高新园管委会的领导、以及南京大学校、院、处相关领导。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金红副主任肯定了孙安教授项目团队的研究成果,并对项目团队成员作出高度评价。

南京大学牵头研制的SMA与N型Feedthrough


Feedthrough是一种穿过真空腔壁,在大气与真空间进行直流或射频信号传输的连接器。目前,该产品主要用于带电粒子加速器、真空设备、核反应堆等设备上,是这些设备研发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具有广阔的用途。

此前,我国所用的feedthrough基本依赖进口,主要由日本的京瓷公司、美国的MPF等公司提供,价格昂贵,随时有被禁运的风险,而且供货周期长。为了这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品质feedthrough,由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南京质子源孙安教授团队牵头,江苏安德信超导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袁任贤研究员课题组、南京质子源工程技术研究院等7家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经过8年的不断研发与改进,用户测试与使用,及第三方检测,终于实现了无论从工作带宽、插损、工作温度、漏气率等多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feedthrough。

集团视频